近些年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失败的案例屡见不鲜,甚至有部分企业被取消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的事件也屡见报道,为什么呢?这其中到底是哪里出了错呢?今天就分享几个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失败的常见原因。
一、企业营业范围
营业执照营业范围
制造型企业:突出生产、制造等,避免出现销售等贸易字眼
研发型企业:突出设计、研发等,避免出现销售等贸易字眼
所在区国税局备案信息
如企业转型,需及时更改备案信息(例如销售型转生产制造型)
特别注意:高企不支持贸易领域企业
二、职工情况
按照2016年出台的新指引,对于企业从事研发和相关技术创新活动的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10%。原则上不限制职工个数,但高企支持的生产制造型企业,如果在职员工仅2-3人,如何来证明企业是正常运作的?或者有些企业没有给员工缴纳社保,连国家《劳动法》都不遵守的企业又如何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所以,企业在日常发展中,一定要注意人才团队建设,及时扩充并培养人才,同时遵守国家《劳动法》,及时给予公司员工购买社保,保障员工必要的权益。
三、知识产权
新的工作指引将知识产权进行了分类,发明专利、植物新品种、农作物品种、新药、中药保护品种、集成电路等划为Ⅰ类;实用新型、外观设计、软件著作权等(不含商标)划为Ⅱ类,特别强调了发明专利的重要性。
同时改指引里面规定的知识产权获取的途径有:自主研发、转让、受赠。
这种情况就容易出现以下问题:
1、转让的专利手续不全(例如未提供专利转让证书、手续合格通知书、缴费发票等);
2、转让的专利技术领域与企业的主营业务无关联性;
3、企业的主要产品(或服务)没有知识产权做支撑;
4、企业更名的情况下未提供工商变更证明,导致无法判断知识产权归宿;
5、因企业未及时缴纳专利年费,导致知识产权不再受国家专利法保护,继而失效;
6、企业为了申报高企而申报专利,全部是实用新型或者软件著作权,不仅技术专利性不强,更造成了知识产权与研发项目和产品的关键技术关联度很低或者没有,造成失分。
四、研发立项
1、避免根据专利名称确定研发项目
常规情况下,企业是先有立项再有成果产出。或者按照专利名称确定研发项目,
同时优化项目名称,避免与专利名称完全一致。但此种方法操作的弊端比较明显,
研发项目过于狭隘,体现不了企业新技术应用性,而且容易造成对先有研发再有专利还是先有专利再有研发的模糊认识。
2、避免编制研发项目RD表照搬专利说明书
在编制研发项目RD表中的核心技术与创新点时,可以参考专利说明书,但是必须做优化,避免出现说明书中的“所述“二字等情况。RD表中的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描述,可以是在项目周期内,取得专利、技术诀窍或者第三方检测等。
五、科技成果
新的工作指引对科技成果转化形式进行了多样化,丰富了企业将研发的技术成果进行产业化的方式,并要求年平均转化5项以上,在高企申报,还需要将企业的科技成果进行描述,要描述出技术成果是什么,怎么转化的,应用在哪个产品中,应用的效果如何,是否产生收益。
通过对近几年的案例分析,多数企业在此失分,例如成果转化数量不达标或者知识产权跟产权关联性低,更有甚者明明成果与产品不相关,硬要扯上关系,怎能不失分。
科技成果转化材料:查新报告、检测报告、专利、设计图、产品图片、销售合同及发票等。
六、审计报告
新指引中要求:申报材料必须由年度审计报告、专项报告、纳税申报表构成。
企业常犯的错误:
1、报告不完整或者报表数据不齐全;
2、财务数据不一致,如报表数据与税务核实数据不一致;
3、企业性质为核定征收,申报前一年应为查定征收(核定征收企业无法享受税收减免政策);
4、企业未设置辅助账,税务局资料审核过程中,企业无法提供证明材料,无法做出合理解释;
5、审计报表与纳税申报标数据不一致,企业无法做出合理解释。
来源: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服务平台
|